top of page

【掙脫扭曲思想、業力的繩索束縛:自我省察從而到達自我了悟】


Image by Free-Photos from Pixabay
Image by Free-Photos from Pixabay


我們的思想、人格,以至所創造出來的經驗的實相大部分源自成長的經歷、家庭、社會的影響,更甚會在許多前世業力的繩索下被牽引著。即使我們透過靈性工具擺脫及切斷了後者─ 前世的繩索的牽引,那麼我們現世的經歷下所形成、造就我們的那部分呢?即使我們有著理想中所想達成的自我,我們仍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們的成長經歷去作出各種思考、行動,導致我們一直呈現出一個扭曲的人格,我們會經驗到心和身體之間、思考與行動之間的失調。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的不圓滿,確切地擺脫種種繩索的牽扯?


任何事件在粗鈍世界發生之前,它必定已先在微細世界中發生。心會先於實際行動,因為心比身體來得微細,想法比行動來我微細。然而,連接行動和想法的並不是一條直接互通的直線。在《聖經》及佛陀的教義中都曾提到,在業力繩索中的行動繩線底下,躺著微妙思考繩線的覺知。佛陀說過:「無論一個人想著什麼,他就會變成他所想的那個。」而耶穌基督也對弟子教導過同樣的理念:「你們的財寶在哪裡,你們的心也在那裡。」我們傾向成為我們思考的產物,我們的想法通常反映了過往潛意識巨大藏庫中所儲存的業。為了不再受自己思考的束縛所奴役,我們必須覺知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的。心本身有如一個忙碌的工廠,它讓我們失去對自己靈魂與精神的覺知。因此,了解並規範這個心的工廠是十分重要的,如此我們才有可能了解自己的靈魂和精神。


要控制行動比控制想法容易得多。但是,學會控制思考過程是非常必要的,否則我們就無法獲得自己。藉由控制思考過程,我們可以控制儲藏在心中的印記,最終也可以征服我們的整個業力。


一個人可以透過自省(往內省察),發現自己想法的本質與起源。心的作用和內在動機,總是先於外在的行動,我們經常出於習慣,機械式的做一些事情,這些慣性即是根深柢固的心理模式。透過自我省察,我們可以學習去清楚了解並檢視自己的習慣,以及習慣的來源。「人格」的英文是personality,字根來自拉丁文的persona,意思就是「面具」。這暗示著古代劇場演員經常在觀眾面前戴上面具,藉以演繹特定的人格特質。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,自己創造著自己的人格。我們的習慣決定了自己的性格,性格鑄成了自己的面具。透過自我省察,我們能夠改變習慣,從而改變性格及個性。為了改變習慣,我們必須覺知到自己的現況和目標。目標其實很單純,很清楚,就是要達到圓滿。


當我們透過自我省察而成長,我們的意識會讓我們更加覺知到自己的圓滿及不圓滿,然後我們對心逐漸產生更強的掌控能力。如果我們繼續不改變行為和想法,就會一直呈現出一個扭曲的人格;我們會經驗到心和身體之間、思考與行動之間的失調。


為了帶來那些可以影響習慣的必要改變,我們必須證得圖瑞亞境或三摩地(Samadhi,自我了悟)。由於我們畏懼本我未知的那些部份,使得前往三摩地之路受到牽制。要記得,這個未知的心其實是你自己的創造,你不是你的思考過程,你是思考者。這樣的記憶對你極有助益。若不改變你的習慣,你就無法改變你的人格或思考過程。透過自我省察,透過觀察你的習慣、想法和行為在你身上帶來的效果,你就能學習去區分什麼是有害的,什麼是有益的;什麼東西對你而言具有殺傷力,或什麼東西會為你帶來危險;你能夠學習到什麼才是你的真實本質,而什麼並不是。


—— 部分內容分享自《業力:掙脫心的束縛》,作者:Swami Rama,譯者: sujata,出版社:橡實文化



-----------------


如想發掘生命中的不同選項,以及了解如何實現所定意的事,可參考以下連結:



如需查詢或預約,請 WhatsApp 5742 0025 / Line ID:soulchitect

或 email聯絡:soulchitect@hotmail.com


Find "Soulchitect" on:

Instagram: soulchitect

facebook: soulchitect



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